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碎金书坊 碎金书坊
2024-10-26

新|书|坊

2024年52期


文体的历史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在常人看来,文体是孤立而静态的。但如果把文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放到历史场景中考察,就会发现文体是丰富而鲜活的。譬如春秋战国时的合纵连横与先秦盟誓的形成,魏晋政局动荡与挽歌的风行,六朝援佛入华与忏悔文的出现,明清科举与八股文的愈演愈烈,晚明心学发展与小品文的繁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作者笔下,文体诉说着时代的精神、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迁移以及集体的审美选择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四版)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点击书影,即可购买👆吴承学  著2024年9月出版ISBN:978-7-100-24160-1【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发生与演变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作者从事古代文体研究三十余年,始终坚信文体形态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研究应该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本书将文体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针对具体可感的古代文体形态,诸如先秦盟誓、汉代策问、六朝挽歌、唐代判文、宋代评点、明代八股、晚明小品……阐幽探赜,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况味,努力在中国本土文体语境中“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本书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作者简介】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82年、1984年分别获中山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0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委员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等。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及论文多种。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思勉原创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等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第二章 论谣谶与诗谶

第三章 秦汉的职官与文体

第四章 策问与对策——对一种考试文体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五章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第六章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

第七章 六朝的忏悔文与杂体诗

第八章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

第九章 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

第十章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第十一章 集句论

第十二章 论宋代檃括词

第十三章 评点之兴──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第十四章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第十五章 明代八股文

第十六章 论“序题”——对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批评形式的定名与考察

第十七章 晚明小品

第十八章 论晚明清言

第十九章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

第二十章 作为批评文体的“读法”

附录一 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

附录二 复杂的“杂文”

吴承学著述编年

初版后记

第四版跋

余论

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文体形态是作品的语言存在体,它是文本存在的基本要素。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忽视对文体形态的研究,原因就是往往把文体形态看成只是无足轻重的形式。其实文体形态并不是纯粹的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文本诸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特殊关系,从而构成某一体裁独特的审美规范。文体形态具有深广的语言学和文化学内涵;作为一种语言存在体,文体形态是依照某种集体的、特定的美学趣味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规则和灵活性的语言系统。文学的体裁及其体式规范是人类在长期文学实践中的产物,它从萌芽、产生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期间,个别作家的努力对于某些文体有画龙点睛之作用或综合集成之功,但是从根本上讲,文体形态的形成及演变是集体长期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文体规范是一种带有共性的语言与社会规则。

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文体发展的两大动力,这是研究文体发展史的线索。文体形态不是纯语言现象,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精神需求才是文体形态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因此,文体语言形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体发展与人类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有关系。人类在与自然及社会长期交往的历史中,形成艺术地感受和体验世界的心理图式与精神结构,而这些又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文体具有特定的文化上的指向,文体发生与演变也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所以文体史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也是共通的。

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喜欢将某种文体作为某一时代的代表,有所谓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些说法往往容易失之简单化。事实上,一个时代某一文体的兴盛,并不意味着其他文体必然衰落。不过,特定文体在特定时代发展到登峰造极却是不争的文学史实。在同一个时代中,也不是所有的文体都是均衡发展、地位相当的,其中总有主导性的文体。人类的感受方式和审美心理结构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文体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文体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精神的感受方式相合拍。时代和群体选择了一种文体,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感受世界、阐释世界的方式。当特定的文体形式与群体和时代的感受方式相对应时,才得到接受,这正是文体兴盛的基础。

本书不是对于古代文体系统的概论,而是文体的个案研究。我力图在学术界现有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一些文体包括文学文体和实用性文体的文体体制、渊源、流变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作历史的描述和思考。除了研究文体的语言文字形式之外,以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全面研究古代文体的内部结构,文体的审美特征,以及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文体发展的规律,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文体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感受方式、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心态。总之,文体所具有的深广的语言学、美学与文化学内涵及其所指向的文学史意义,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的研究重点。

——摘自本书“绪论”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众号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豆瓣小站:"碎金书坊"(cpclassics)https://www.douban.com/people/23189945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碎金书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